中國國家話劇院有兩位劉丹,一位是青年女導演劉丹,另一位是剛剛榮獲第37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的演員劉丹。這個冬天,兩位劉丹攜手,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的戲劇代表作《而我們將永不分離》,以獨特而高級的審美質感呈現(xiàn)在國家話劇院的舞臺上,讓2024年末的戲劇舞臺更具哲學詩意和精神力量。
《而我們將永不分離》是約恩·福瑟第一部上演的戲劇,寫成于1994年。劇中,女主人公“她”的處境,和劇名剛好相反,一直在孤身一人中“等待”著離去的戀人“他”。這似乎是一個女人的意識流和獨角戲,沒有具體的人物身份和故事情節(jié),只有紛亂的回憶,模糊的時空,混淆了真實與虛幻?!八弊匝宰哉Z,沉浸在幻想之中,用不同情緒不斷重復著支離破碎的臺詞,詮釋著“生命就是等待”這一命題。因此有人將這部作品和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論,認為都是對人類悲涼境遇和當代人精神困境的自我審視。
劉丹導演在將這部作品搬上舞臺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準確把握約恩·福瑟作品藝術特點和精神內(nèi)涵,還和董天翼一起在鄒魯路翻譯的劇本基礎上進行了多維度的改編,增添了臺詞的中國語言之美,加強了對人物精神的深入探索,調整了故事結局的走向變化,賦予了更多舞臺新意。因此,劇中會出現(xiàn)“陽關三疊”“玉碎珠沉”“伊人望穿秋水,登徒子歸心似箭”“空樓虛閣良人守 春閨夢里常多情”這樣頗具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的臺詞,更能喚起中國觀眾的“通感”。而將“他”與“女孩”處理成類似人工智能的狀態(tài),則讓人物之間的關系更具當代性甚至未來感,也讓整個作品更具超越國界和時空的意義。
演員劉丹開場前坐在觀眾席中,在播放演出須知的廣播后才走上舞臺,喃喃自語,象征著這個孤身一人、茫然四顧、被“等待”折磨的“她”,其實也是你我,是來自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劉丹獨特的氣質和演技讓這個角色如同為她“量身定制”,既知性又狂野,既率真又滄桑,既堅強又脆弱,既克制內(nèi)斂又充滿欲望,既溫柔如水又孤傲如冰;略有點煙酒嗓的女中音,更是別有味道;尤其那種讓人信服的真摯,特別動人和迷人。
在劇中扮演“他”的職業(yè)舞者楊文昊和扮演“女孩”的國話青年演員周靜洋,通過極具表現(xiàn)力的肢體語言,為人物注入生命力,也帶給人們更多想象空間。三位演員的出色表現(xiàn)和深度合作,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多元,充滿張力,也為生命和等待的主題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
整部作品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等待”的內(nèi)涵:“等待”不僅是一種情感狀態(tài),更是一種哲學思考,它是與自我的對話,也是與世界的互動,包含著對未來的渴望,也有對現(xiàn)狀的接納,讓人從中得到對生命意義更多的領悟。(北京晚報記者 方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