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木薯吟

2024-12-01 10:30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黃華

日前,父親打電話和我說種在老家院子里的木薯應該可以收獲了,讓我抽空回家處理。我回到老家,打開院子的大門,看到了久違的木薯。

自被種下后,這些從來不曾得到半點呵護,半點照料的木薯長勢良好,枝葉豐茂,在冬日清晨的寒風中,已有一人多高的木薯迎風飄舞,傲然而立。

目睹此景,關于木薯的記憶瞬間涌上心頭。小時候,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可供選擇的食材甚少,而木薯是家里常備的食物,且做法多樣,是我記憶中的美味。

蒸木薯是最簡便吃法。將新鮮的木薯去掉表皮和里皮,切成條塊,放進清水浸泡一段時間,然后放進蒸鍋中蒸至筷子能輕松插入即可出鍋。小時候的我總是在母親剛把蒸好的木薯端出鍋時,就迫不及待地去用手去抓,覺到燙手就迅速放下,或者往空中一拋,掉下后接住還燙手又拋,再接住,如此反復兩三次,稍涼就趕緊入口。蒸出來的木薯粉糯香甜,咬一口唇齒留香。

木薯粥是家中日常主食。母親沿用農(nóng)村人的常用做法,將木薯去皮后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再用工具將其刨成絲狀,然后曬干。煮粥時,根據(jù)自家的條件和家人的習慣口味,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備木薯絲和大米,清洗干凈后便可煮粥,配點咸蝦醬,一下就能喝兩三碗。

木薯籺是偶爾才能吃到的美食。母親將處理好的木薯碾磨成粉,摻上少許面粉,加上剛燒開的水將粉和成面團,掐一小坨面團揉成圓形面皮,把預先炒制好的餡料放進去,包成鼓鼓的橢圓狀,再用生菜包裹起來,就完成了木薯籺的制作。上蒸鍋蒸二十多分鐘,木薯籺就可以出鍋了。那時,家里條件有限,用來制作餡料的多是蘿卜絲、香菜、生蔥、韭菜、花生米碎、小蝦干,偶爾才有點肉沫。盡管如此,偶爾才能吃到的木薯籺就是我心中的美味,只要能吃到,我會格外開心,充滿幸福感。

后來,我外出求學,畢業(yè)后留在縣城工作,在縣城安了家。父母為幫助我弟照顧小孩隨他們在省城居住了。大家只是過年過節(jié)才回老家短暫聚在一起。再加上家里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供選擇的食物多了許多,我就極少吃到家里用木薯做的食品,心里甚是想念。

今年年初時,我們一家三代回到了老家團聚。堂叔給我們送來了一袋木薯粉和一些木薯種莖。母親用木薯粉和豐富的餡料制作了我心心念念的木薯籺。我吃到了感到很滿足,我小兒子第一次吃奶奶做的木薯籺,也覺得非常好吃,連呼以后還要吃。

父親就在老家院子里開辟了一塊地,用來種木薯。當時,我疑惑地問父親:“大家很快就要離開老家了,現(xiàn)在在院子種木薯,土地那么貧瘠,又沒有人照料,木薯能成活嗎?”

父親笑著告訴我:“木薯非常粗生,適應性很強,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很寬松,不需要照料也能成長?!?/p>

我對父親的話將信將疑,但也沒放心上。隨著春節(jié)假期的逐漸結束,我們也陸續(xù)離開了老家,去到了各自的常住地。留守老家的只有父親新種下的木薯。

到了七月,臺風過境。我回老家查看房子是否受災。才看到父親年初時種下的,早被我遺忘了的,從不曾得到任何照料的木薯。盡管受到臺風的侵襲,個別木薯被吹得東倒西歪,枝葉也破損嚴重,但還是有不少木薯風吹不倒,已然有大半人高,亭亭玉立,頗有英姿。這讓我很是震撼,不由想起父親當初種下木薯時說的話。

懷著敬意,我用手將被臺風吹倒的木薯一一扶正,并簡單地用腳踩泥將其固定。我相信,臺風吹不垮的木薯,不需要照料,也能自主生長,傲然挺立。

果然,當我再次看到這些木薯時,在它們身上,已經(jīng)看不到任何被臺風侵襲的痕跡。它們迎著寒風,愜意地舒展著挺拔的身姿,顯得特別偉岸。讓我忍不住吟唱:

扎根貧瘠不言苦,紅臂綠掌隨風舞。

無需呵護自成長,最應稱道是木薯!

編輯:王聞聞
值班主任:李映霞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港城暖秋親子樂
  • 濱海攬勝 攜手共贏
  • 第五屆張樹政糖科學獎在湛江揭曉
  • 深江高鐵全線首節(jié)段鋼梁架設完成
  • 民族歡聚 同心同行——第十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賽會綜述
  • 省屬國企選擇湛江 攜手共贏未來可期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shù)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