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湛江》的作者都是湛江文壇活躍的作家,他們一直把湛江作為創(chuàng)作獨有的文化標簽和情感依托。全書以報告文學為主體,但每一位作家筆下都有濃郁的“故鄉(xiāng)情結”。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湛江改革創(chuàng)新奮進向前的歷史進程的真實描繪,還浸潤了對人、事、物的寄情與詠嘆。正如陳通在《序》中寫到:“湛江,既是一座人文積淀深厚的城市,也是一座區(qū)位優(yōu)勢非常明顯的城市?!边@本《奮進湛江》讓我看到了報告文學的文學與審美的兩棲性。
一、以傳統(tǒng)筆法為突破
“報告文學并不只是通常所言的‘輕騎兵’,被動地照相似的再現(xiàn)社會表象化的存在。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知識分子的寫作方式,作家能突進至生活的前沿,以具有思考品格的作品,參與時代思想的建設?!保ǘ栽骸吨袊鴪蟾嫖膶W三十年觀察》)在我看來,《奮進湛江》最獨特的貢獻是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完成了對當代海洋與當代海濱城市-湛江形象的建構和書寫。中國文學關于海洋的書寫最早見于《山海經》,但整體而言海洋在中國文學中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缺乏情感上的親近感,更缺乏普遍的體驗性,是一個“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他者”,具有天然的異質性和陌生感。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視角回望,中國文人對海洋的描寫多以遙望性、想象性視角呈現(xiàn),體驗性的情感投射是匱乏的。近年來,在國家的宏觀導向中, “海洋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能指,其概念及形象建構隨著不同學科研究者在價值闡釋與文化論辯中擺蕩,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已有小說、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等諸多成果從人類、社會、自然、生態(tài)、空間等多元角度展開書寫與想象。而《奮進湛江》恰恰是其中不可忽視的成果和案例。
《鋼花飛舞 光華璀璨》(陳通 陳彥)從五個維度將寶鋼湛江鋼鐵的三個高爐的運行為線,起承轉合間讓人身臨其境,不自覺地會有種被這“鋼鐵夢”點燃了的熱情,自愿響應為湛江這座海濱城市貢獻力量的召喚?!洞┰秸拷瓰场罚ㄠ崟暂x 張朋飛)以盛夏的海灣、凌空飛架的海灣大橋起筆,將廣湛高鐵、海底隧道并聯(lián)敘事,既從“八縱八橫”的國家戰(zhàn)略立意,也從灣區(qū)發(fā)展中的廣東角色聯(lián)動湛江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延伸,顯出“陸海內外聯(lián)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重要性。尤其將“永興號”盾構機的工作原理、工作任務、工作時效、工作進度一一詳述,讓人振奮與期待?!饿H鵬展翅 乘風翱翔》(曾權 陳飛鵬)的紀實書寫了“因海而生、向海圖強、向海而興”的徐聞海港故事,今日之“智慧港口”比對昨日古港之繁榮,令人在滾滾的時間巨浪中,看見生活于這“陸止于此,海始于斯”之地的人民“一路狂奔”的生命激情。
此三則,讓我看到幾位作家以“當下”湛江與時代精神為觀照,投入了歷史、未來的超越性視角,重新溝通歷史與現(xiàn)實、國家意志與區(qū)域發(fā)展等諸多命題,通過宏大敘事,構筑報告文學的內容與形式、局部空間與整體超越、客觀存在與主觀價值互為對象又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性?!暗谝惠嬛攸c項目篇”不僅為國內海洋報告文學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還為參與講述“中國故事”、書寫“中國氣派”的文學實踐提供了方向。
二、以集體群像為力量
文學作為一種指意或話語實踐方式,并簡單的工具,作家在取材、落筆中對各項素材、文體融合上的取舍,既關乎文學形式與內容功能上的認知與想象,又聯(lián)動著作家的自我認同與群體的生命經驗。對于全書的作者來說,為奮進湛江的姿態(tài)賦形、賦義,開掘了歷史與建構現(xiàn)實的象征空間,也是生成湛江作家群體形象的動力場域。在作家形象與文本形象的雙重群像的界定中,“第二輯 生態(tài)文明篇”中取材“紅樹林”的就有《湛江的紅樹林》(何武豪)、《到潭典看紅樹林》(陳通)、《向海而生》(鄧存波)、《訪特呈島紅樹林》(梁玉欽)四篇。另外還有《桃花島上鳥兒飛》(陳華清)、《鳥翅飛過湛江藍天》(劉金鳳)等,均以湛江良好的生態(tài)為依托,共同構建了生機勃勃的湛江形象。他們把最美好的詞匯賦予了湛江,我們跟隨著他們的文字感受自然、敬畏生命、展望未來,他們是把存在主義、生態(tài)美學提及的“家園意識”的深層內涵具象起來。
生態(tài)報告文學屬于一種特定領域的文學書寫,它要文本具備人文性的關懷和文學性的表達,也要浸潤于科學知識與科技發(fā)展水平之中,是文學與科學的有機結合體。隨著國家生態(tài)治理水平的提高和生態(tài)文明工程建設的成果不斷顯現(xiàn),當代的作家在自然響應中講述著中國故事,也不約而同地為綠色中國、生態(tài)文明中的中國形象進行集體塑像。這一輯中的作家很好地將公共性與地域性融合,在弘揚時代精神,助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開拓文學關照地方的新維度,必將會成為新時期講好湛江生態(tài)故事的范式。但我個人認為,或許將來,我們在展現(xiàn)“紅樹林文化之城”的內涵時,將創(chuàng)建的歷史進程、發(fā)展脈絡、科學規(guī)劃和美好愿景與和諧的生態(tài)樣貌巧妙融合,更能彰顯出恢宏厚重的歷史感。畢竟,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進步與國家命運直接形成鏈接關系。從中國美學史的視角看,我們的傳統(tǒng)文明里蘊含著深厚的生態(tài)觀。當下的我們在為文時,必定要思考如何將它們繼承與發(fā)展,進而促進文本理性思考的深度。我深信,湛江建設“紅樹林文化之城”的經驗也會給全球性的生態(tài)保護提供新的視角、思路和成功經驗。從這個意義來看,我們緊跟時代的選題,從生態(tài)視角描述正在崛起的中國,正向現(xiàn)代化強國邁進的中國,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這也能讓我們在基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國家敘述”中,彰顯我們整個湛江作家群體的創(chuàng)作追求。
三、以個體身姿為星火
報告文學對人物的塑造要求是真實、生動?!暗谌?文化藝術篇”正是遵從于這一要求,沒有將人物的豐功偉績進行簡單地歌功頌德,而是放在歷史的洪流中歷練,放在湛江這座城市的熱土上生長,既有在人生抉擇時的本色呈現(xiàn),又能彰顯出求真務實、精益求精、一心報國的職業(yè)操守和愛國情懷?!队橙蘸苫▌e樣紅》(黃彩玲 陳華清)、《雷劇突圍》(劉金鳳)、《一位民間藝術大師的追求》(肖壽光)、《文學回鄉(xiāng)的夢想》(洪三泰)將湛江渾厚的地方文化,以及這樣的文化所哺育出的人的精氣神進行著全方位的展現(xiàn)。作家們對于敘述對象的把握精準、描繪詳盡,這不僅需要扎實的田野調查、海量的資料積累、深度的交流訪談,更需要根植在作者內心深處的為形象塑形鑄魂的“家人”情結。
《映日荷花別樣紅》惟妙惟肖地將一位世界跳水冠軍的童年,具象在世人眼前。全紅嬋身上的堅韌、向上進取的品質誰能說不是湛江這片厚土長出的最美的花呢?《雷劇突圍》將雷劇名伶林奮的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這世間難的或許是找到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把自己立為一面旗,帶領眾人守好雷劇的陣地,談何容易?戲里人生,戲外也是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位民間藝術大師的追求》記述了雕塑家簡向東的追夢旅程,闡釋其經典作品誕生的歷程與內涵,包括這位可敬可愛古稀老人的未來夢想。令我動容還有《好人“銳叔”》。時代洪流奔涌向前,堅守本心、古道熱腸,以超我之心及他人之愛,可歌可泣。
結語
報告文學因其對時代的及時真實的報告和對歷史的挖掘存活,才有可能生成它獨特的“文獻價值”“認識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秺^進湛江》選題具有一定的獨一性,也具有貼近現(xiàn)實的真實性,時代精神的在場性。期盼《奮進湛江》只是為湛江這座美麗城市書寫、畫像的一個開端,未來能吸引更多的作家和學者發(fā)力,在形成有效合力中,將來的我們能將深度思考的學理性納入其中,以我們手中的筆共繪一個精彩紛呈的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