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雷州市唐家鎮(zhèn),是粵瓊唐氏始祖唐菽林的落籍地。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的唐氏墓群,是唐菽林及雷州唐氏歷代功名子孫的陵園,2013年5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菽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生于廣西桂林興安縣,宋嘉定元年(1208)進士及第,欽任雷州府戶祿推官。他一生廉潔奉公,勤政愛民,誥授承御銀青大夫,卸任后留居雷州開基立業(yè),南宋淳祐四年(1244)逝于雷州。其祖唐介,字子方,宋仁宗朝進士及第,以“直聲動天下”,官拜參知政事,以左宰之職主執(zhí)朝務,謚號“質肅”。唐舟《〈唐氏族譜〉纂修譜序》載:“舟稚時屢目睹諸祖諸父每談特奏名公(唐震),實宋參政質肅公(唐介)之六世孫。”唐舟,字汝濟,號頤庵,攀丹唐氏第七代,明永樂二年(1404)進士,海南科舉史上唐氏第一對父子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巡按浙江。
據史載,唐菽林生有揚勛、輿昭、文翁三子。其中,長子、次子同登進士。長子揚勛之次子唐震,后落籍海南,成為海南宗支始祖,是文、武“雙科”進士,歷任三江提督、廣南帥守、瓊州刺史等職,晉太傅、授光祿大夫,他統(tǒng)兵北上饒州抗元卒于官,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
攀丹村,2012年與海口金花村、文山村和三亞水南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位列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首。攀丹村內的“西洲書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既為海南唐氏大宗的祠堂,海南唐氏族人的精神家園,又是蔭教后裔700余年的古書院,2019年10月被公布為??谑械谒呐攸c文物保護單位。僅明朝一代,“西洲書院”不僅有6人高中進士(其中2對父子進士),創(chuàng)造了海南科舉史上奇跡;更是培養(yǎng)了被合稱為“海南雙壁”的丘濬、海瑞,被明史譽為“嶺南人士之冠”的唐胄。民國海南歷史人物王國憲在《明少司農唐西洲先生故里》贊曰:“城西故里海與丘,城東故鄉(xiāng)唐西洲。二里三賢相繼出,同展經國嘉謀猷。”
攀丹,原名蕃誕,又稱蕃疍,俗稱番東,本是疍民聚居地,唐代已有此地名。唐氏落籍蕃誕的時間,是南宋淳祐年間。據官至明朝南京左副都御史的昊訥在《<唐氏家譜>四卷序》中介紹:宣德庚戌(1430)夏,余友侍御唐君汝濟持其族譜訪予,請曰:“昔舟上世居桂林興安之南鄉(xiāng),宋南渡后,六世祖諱震,以特奏名出身,歷任臺閣。理宗淳祐間出守瓊州,卒于官。五世祖諱叔建,蔭授瓊山縣尉,適時淑擾,遂占城東地名蕃誕家焉?!?/p>
唐胄在正德《瓊臺志》卷五《山川上·瓊山》自注,“蕃誕村:在郡城東一里,縣之首廂第一村也。唐氏世居之,詩書衣冠,為郡望族,宋元版籍書儒戶?!晃你」G寄喜唐頤庵子亮進宮僚:朱崖拇瓊山,名村瓊首閭。海滄疍逐番,田桑橋蔭梓。舊族分晉陽,床笏堆朝幾。好學鄭公鄉(xiāng),德光崔氏里。昔番疍坳洲,今蕃誕申甫。蘭臺舊綬章,鶴禁新劍履。馬糞榮諸王,考亭名后主。番疍久遼遼,蕃誕今稱始?!碧齐?,字西洲,攀丹唐氏第九代,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海南科舉史上唐氏第二對父子進士,官至北京戶部左侍郎。其“白衣進士”近20年編撰的44卷正德《瓊臺志》,是海南保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志書,對后人研究海南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昊訥的這首詩,贊美唐氏將番疍村從疍人的聚居地變成了一個人文薈萃之地。昊訥后來作的一副對聯(lián):“文物彬彬入坷里,草木猶帶書香,屈指名賢,若舉若進若元魁,海外無雙唐氏。風徽奕奕登華祠,幾筵尚留英氣,稽考世宦,而公而卿而居牧,天南第一攀丹?!辈粌H形容了明朝中期以前唐氏之繁盛,更送給蕃誕村一個十分優(yōu)美動聽也更寓意深長的諧音稱謂——攀丹。丹指月桂,攀丹即折桂之意,祈望代代榮貴。唐胄、唐穆父子進士后,蕃誕村正式更名為攀丹村。
攀丹村原本有很多人文古跡,鑿有“竹根泉井”“彌陀庵井”“峻靈泉”“養(yǎng)桂泉”。其中,“竹根泉井”為唐胄被罷官居家時所鑿,井壁上所嵌一塊石碑上,刻著唐胄親筆寫的直書“竹根泉”三字,至今保存完好,2012年被列入??谑兄攸c文物保護單位。明弘治末,唐胄掘了一口“像池”,官至陜西提學副使的明代“文壇四杰”、著名的“前七子”,與李夢陽并稱文壇領袖的何景明,專門撰寫《像池》。前幾年,像池還長滿荷花,現今被瘋長的高樓大廈替代。
攀丹村廣袤的土地上,還建有廣蔭亭、留耕亭、竹軒、榕岡、榕座,為督耕、祈社、游詠之所。這些井泉、亭閣在正德《瓊臺志》卷五《山川上·瓊山·井泉》、卷二十四《樓閣上·瓊山縣》都有記載,其中《留耕亭記》還收錄于民國《瓊山縣志》卷十三《古跡志》。
府城東門外青云橋(亦稱東門橋)至攀丹村頭的明代石牌坊表群,橋頭高處聳立著唐胄書寫陰刻的“青云橋路坊”,橋尾不遠處是一片空闊地,豎立當地士民為旌表和紀念唐氏進士、舉人和名士而建的牌坊。截止《瓊臺志》刊印的正德16年(1521),計有為進士唐舟立的青云坊、為進士唐亮立的天衢坊、為舉人唐卿立的聯(lián)桂坊、為舉人唐敬立的聯(lián)壁坊,為唐胄立的省魁、會魁、進士第三坊。另外,在南橋有為舉人唐虔立的文奎坊、為舉人唐伯濂立的解元坊,在下田村有為舉人唐翱、唐輝叔侄立的雙桂傳芳坊,在澄邁有為進士唐絹立的進士坊。
如今,古牌坊,唐震、唐胄故居,青云橋等,大多已被毀?,F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跡僅西洲書院、竹根泉井(2012年4月被公布為海口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昌古廟。值得欣慰的是,在海南省唐震唐胄文化研究會會長唐華清的倡議和帶領下,攀丹唐氏后裔捐資24萬元,將“西洲書院”的圍墻改造成文化墻,把與唐氏有著姻親關系的海南歷史名人、民國初瓊山縣立中學校長王國憲,向海南文人發(fā)起的一次同題詩征集活動之大成,最后收錄在《唐氏族譜·十二圖詠》中的“廣蔭聯(lián)吟、留耕訓子、東善培英、西洲遺教、榕樹垂芳、竹軒樂趣、月下傳丹、濱濂廬墓、投江殉節(jié)、刲股醫(yī)姑、才媛歌風、賢婦語道”等12個發(fā)生在攀丹唐氏的歷史故事及唐氏攀丹先祖的事跡,鐫刻在文化墻上。讓后世子孫慎終追遠這些歷史遺存的同時,弘揚“耕讀傳家、忠孝繼世、誠信立身、奮發(fā)圖強”的家風與家教文化,彰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的魅力。
(唐雄:中國作協(xié)、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海南省作協(xié)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海南省蘇學會瓊臺文化研究專委會、海口市瓊山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