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搖滾學校》、英國的《瑪蒂爾達》、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當我們看到這些讓孩童演員登上舞臺展現才華、表達心聲的國際一流音樂劇時,常常忍不住去想,我們什么時候也能有這樣的作品?這個周末,由上海爾多兒童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尋找聲音的耳朵》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迎來北京首輪演出,讓人欣喜發(fā)現,原來我們也有這么棒的原創(chuàng)兒童音樂劇,有這么多表演水平讓人驚喜的小演員;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作品直面時代,傳達出中國少年對表達和傾聽的強烈渴望。這是尋找聲音的“耳朵”,也是尋找“耳朵”的聲音。
由張忱婷編劇、導演、作詞的《尋找聲音的耳朵》問世已經19年,并且和《搖滾學?!贰冬數贍栠_》《放牛班的春天》一樣都有同名電影。不同的是,《尋找聲音的耳朵》最先誕生在話劇舞臺上,后來被拍成電影,參加國際影展獲得多個獎項;2017年,被改編成音樂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至今已經上演了14輪,有3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歲月流轉讓這部作品不斷成長,每一次的更新迭代都是再一次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詮釋。3.0版本中,徐肖寰、孔慶堯的舞美、燈光、多媒體設計讓整體視覺提升,充滿奇思妙想的舞臺更加烘托人物的內心和情感。由“寶藏戲劇人”劉曉邑重新編創(chuàng)的舞蹈,更是帶來震撼心靈的肢體呈現,讓小演員們得以更加酣暢淋漓展現自我,感動觀眾。
《尋找聲音的耳朵》最初的創(chuàng)意源自一個孩子關于瓶子的想象——“我要把那些難聽的聲音裝進瓶子倒進馬桶沖掉”,逐漸成長為一部直面時代、刻畫現實的力作。劇中的男主角小聃,原本是一個熱愛自然、天性頑皮可愛的“怪怪”:他的世界里有害羞的小豚鼠和長翅膀的兔子,他和蘆葦玩樂隊、與蔬果嗨搖滾、跟影子玩捉迷藏,還用瓶子收藏云朵打呼嚕的聲音……他會告訴老師:在希臘語里,“school”這個單詞的意思是“閑暇”;他的到來也激發(fā)了班里同學們的自我和個性,一起成為釋放天性的“怪怪”,跟著小聃去鄉(xiāng)下玩耍、聆聽自然、對抗拆遷……
然而,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容不得這樣的“怪怪”,在各種重壓下,不堪重負的小聃放棄了自我,親手砸碎了視若珍寶的瓶子,哭著埋葬了小螃蟹,告別了童年,和他的同學們一起變成了無奈的“乖乖”。孩子們不再天真爛漫、歡聲笑語地快樂歌舞,而是失去了笑容和活力,一起跳著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機械舞。從起床刷牙的日?,嵥榈娇荚囎鲱}的機械重復,這段對現代教育體制下孩子們心理壓力深刻反思的舞蹈,已經讓臺下的觀眾感到驚心動魄。而當孩子們舉著發(fā)光的瓶子在歌聲中緩緩走下舞臺,為生病的小聃向觀眾席中的人們征集祝福時,不少觀眾都忍不住潸然淚下。
難能可貴的是,《尋找聲音的耳朵》并不只是替孩子們發(fā)聲,它也共情父母的焦慮、老師的壓力,塑造出“貪玩的爺爺”“怪怪的爸爸”,刻畫著新一代的迷失,也展現出上一代的落寞……它試圖讓成人們傾聽孩子,也試圖讓孩子們理解家長和老師。劇終,孩子們在觀眾席中一起唱響真摯動人的歌曲《您聽見了嗎》,一遍遍訴說著“您聽見了嗎,我已長大”,這溫柔的聲音振聾發(fā)聵,讓成年人也不由得回想自己的童年,想要擁抱那個曾經脆弱敏感的自己。
因此,這樣一部作品,不只是一部兒童題材音樂劇,更是一個關于成長、理解、自我表達與時代共鳴的深刻寓言。它讓我們在動人的旋律中聆聽成長的共鳴,在變幻的光影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在這個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時代,愿我們都能勇敢地尋找自己的聲音,也愿意傾聽他人的心聲;愿所有的“怪怪”們,都能自由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