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個響亮的名字。它地域廣袤、風光旖旎,有“北國碧玉,人間天堂”之美譽。很久以前,我就想去那里游玩,只是因故未能成行。這次,我們幾個朋友結(jié)伴出游,直奔它的懷抱,實現(xiàn)了一個多年未了的心愿。
我們從海拉爾租車出發(fā)到室韋,接著從室韋到黑山頭,再從黑山頭到滿洲里,然后從滿洲里回到海拉爾。用了4天時間繞了一大圈,共走了近千公里的路程,也走不出呼倫貝爾大草原。
初入草原,抬頭仰望,藍藍的天空中飄浮著潔白的云朵。那些云朵變化多端,形態(tài)萬千,它們或輕盈或厚重、或聚攏或離散,涂抹在深邃而遼闊的藍天上,令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好像置身于一個純凈的世界,自覺與不自覺地放下心中的負荷,感受一種前所未有的灑脫和自由,把城市的喧囂忘得一干二凈。
草原的空氣格外清新,它除了富含負離子外,還帶著泥土的氣息和野花的芬芳。在那樣的天然氧吧中深呼吸,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身臨一望無垠的草原,總感覺自己很渺小而心胸很開闊。從跟前望到天際,草原簡直是一個翠色欲流的世界。那種綠色是豐富的,而不是單調(diào)的,它飽滿而又有層次感、粗獷而不失細膩,從嫩綠到深綠,一片連著另一片,構(gòu)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草原如此多嬌,讓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能不頌揚生命的偉大。草叢中,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小花,存活著我不知道其名字的小鳥,有了小花和小鳥的點綴,草原顯得更加美麗。哪怕著名的畫家,也勾勒不出這么生動的畫面。
我漫步在草原上,盡情享受一種特殊的輕松與愉快。忽然,身旁來了兩位年輕的姑娘,她們舉起相機對著草原和自己,從各個角度不停地拍攝,把微笑也拍進了鏡頭里。
額爾古納河,像一匹藍色的綢緞,從草原上鋪過,歷經(jīng)歲月的磨礪,方向不改,風采依然,見證了民族的苦難和輝煌。它滋養(yǎng)著草原,也滋養(yǎng)著牧民的心靈;它九曲十八彎,曲成一幅畫,彎成一首詩。我站在觀景臺上眺望,仿佛步入唐詩宋詞之中,目光隨著河水流淌,緩緩流入天際。
草原如一片浩瀚的綠海,波瀾壯闊,直抵遠方。在這綠意盎然中,牛羊成群,它們或黑或白、或大或小,宛如點點繁星分布其間,又如無邊的綠毯上散落的珍珠。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靜立不動,黑白相間的身影,在綠色的“海洋”中,顯得格外醒目而和諧。那些肥壯的牛羊,無論處于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它們都是草原的主角,都是草原不可或缺的靈魂。
望著那些可愛的牛羊,我不禁想起畫家安永榮的作品《喜見草原添新彩》,想起畫中兩位姑娘騎著高大健壯的駿馬,放牧著成群牛羊的動人場面。
草原上的蒙古包,如天際線下長出的白蓮花。它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是牧民智慧的象征。蒙古包的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卻不失巧妙。它以木架為骨,以羊毛氈為外衣,既能抵御凜冽的寒風,又能隔絕灼熱的陽光。它是草原上移動的城堡,承載著蒙古族人民世代的記憶與夢想。它不僅是牧民居住的空間,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我想,如果我有緣跟牧民住在一起,一定能聽到悠揚的馬頭琴音樂,看到蒙古族同胞精彩的歌舞表演,還品嘗到味道鮮美的奶茶。
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學家、藝術(shù)家,都用他們的作品展示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自然風光之美,體現(xiàn)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認同。這些作品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起草原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激發(fā)我們對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走進呼倫貝爾大草原,像是跟新朋友約會,既開闊了視野,又陶冶了情操。草原的壯闊唯美,使我萌生了一些憧憬:想帶草苗移植家鄉(xiāng),想把牛羊趕進生活,想借藍天和白云祝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