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24年第二季度廣東省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出爐。其中,雷州市博物館榜上有名。近日,該館微信公眾號上公開招募“小小講解員”。
這個暑期,隨著博物館參觀熱“爆表”,游客對博物館講解的需求也急劇攀升。尤其是不少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加開“夜游”模式,更是對講解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館方講解資源畢竟有限,于是,向社會征集、培養(yǎng)一批博物館講解人才成為時下所需。
博物館講解員,究竟有多重要呢?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參觀博物館的經歷,且大多停留于“逛逛看看”的程度,都存在不知從何看起、展品前駐足時間短甚至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等問題,這必然導致參觀后對場館沒有明確的概念把握,更談不上細節(jié)學習,這樣的參觀不論對觀眾抑或博物館而言都是非常遺憾的。盡管不少博物館已經在努力嘗試創(chuàng)新宣教形式和手段,常見的如智能導覽、多媒體自主查詢,以及在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上備好解說“干貨”。但從實踐來看,這樣的講解很難避免“不夠生動”等問題,有的參觀者甚至不會主動去新媒體平臺上查找資料。
文物不言,但講解可以代替它們開口講述厚重歷史。不少人逛博物館的動力,就源于在聽講解中對話時空、探索知識。一方面,在個性化需求日益強烈的今天,講解員講解有別于千篇一律的多媒體導覽設備,更能適應不同層次、地域以及年齡的觀眾需求,提供分眾化、特色化的講解內容和服務;另一方面,相比起公式化的講解,人工講解可以隨機應變,最大程度滿足觀眾需要,能更結合實際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因此,培養(yǎng)一批博物館講解人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十分必要。有條件的博物館,應充實講解資源,創(chuàng)新講解形式,讓講解有趣味,讓公眾聽得懂、喜歡聽。
培養(yǎng)一批博物館講解人才,招募“小小講解員”是一次有益探索,在緩解多元化需求下的“講解員荒”的同時,也能讓這些“小小講解員”從編寫講解稿中,達到對展覽主題、內容、展品的全面學習,對于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文物等的興趣,都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博物館講解的專業(yè)性問題,通過培訓、規(guī)范和引導,讓所有講解人員都自覺敬畏文物、尊重史實,加強歷史文化知識學習,為觀眾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講解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少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爆款”。這充分證明,博物館講解、歷史文物故事擁有成為“網紅”的潛質。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找準場館中那些既有知識性、真實性又具代表性、故事性的素材,進一步講好這些歷史、文物背后的“湛江故事”,從而提升這座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