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農參與義務修路。
雷州市有一名退伍老兵,年屆95歲卻有68年黨齡,始終懷抱報國志,篤行為民之心。
他一家三代報效祖國,先后5名親人參軍。他把深情賦予這片深愛的土地,投身義務修路建橋,捐款助貧濟困,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被當地群眾稱贊為“老好人”。
情系國防 送5名親人參軍
這位“老好人”叫吳志農,退休幾十年一直居住在雷州市北和鎮(zhèn)吳蓬村,日前記者直奔這小山村,拜會這位老人。
“我一家三代先后有6人當兵,有駐港兵、炮兵、人民武警……”見到老人家時,他首先帶我們走進他以之為榮的“家庭革命榮譽室”,如數家珍地說起他與兒孫當兵的光榮歷史。
雖為九旬老人,但他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聲音洪亮。那瘦長的身材,硬朗穩(wěn)健?!皼]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強大人民軍隊,就沒有人民的幸福生活!”他指著墻上一幅幅家人參軍和在部隊訓練時的相片,為自己和親人一個個踴躍參軍入伍而倍感自豪。
吳志農是位農家子弟,打小就想當兵,對人民軍隊有一份說不出的熱愛和向往。長大后終于進入軍營,各項軍事訓練項目成績突出,先后當過高炮手等。
退伍返鄉(xiāng)后,他仍癡迷于軍旅生活,經常拿出珍藏的軍事訓練手冊,反復溫習。有時還隨手拿起院子里的鋤頭、鐵鍬等工具,充當長槍練起刺殺操,那一招一式嫻熟威武,盡顯軍人本色,也常引起圍觀村民一陣陣贊嘆聲和喝彩聲。
受他的熏陶,兒孫們也向往部隊,他就不失時機講解“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道理,軍人保家衛(wèi)國的神圣和使命。幾十年來,在他的感召和推動下,他的五位兒孫先后入伍當了兵,使這一家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軍人之家”,備受村民尊敬和推崇。
退而不休 熱心公益事業(yè)
30多年前,吳志農從雷州基層食品站工作崗位退下來后,就開始投身公益事業(yè),經常捐款和義務出工投勞,參加修路架橋等。
當年,吳志農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康港路破爛不堪,村民外出行走十分艱難時,就自己動手,制作碎石、手推車等勞動工具,修補爛泥路。此外,他還組織當地中老年人一起義務修路,經過一年時間,把這條爛泥路修好,人員車輛可暢通無阻。
一次又一次,見到鄉(xiāng)道“行路難”,吳志農不僅帶頭義務修路,還多次自掏腰包雇請機械設備和人員,拉運砂石、水泥等,修復鄉(xiāng)村爛路。另外,他還先后參與修建了附近的后溪橋、康港橋等5座橋,其中三座橋橋面鋪上了水泥。多年來,他帶頭捐款,并動員群眾捐獻石塊水泥,修復改造康港直通邊防所、吳蓬渡口、奄堂、昌文村、北和墟等地的八條鄉(xiāng)村路。
同時,吳志農發(fā)動社會愛心人士捐助,先后在北和糖廠、高蓬路口建起2座茶亭,供過路村民和人員休息、飲茶解渴。
近兩年,北和鎮(zhèn)黨委、政府全力推進美麗宜居鄉(xiāng)村建設,他不顧年老,再一次沖鋒在前,馬不停蹄地奮戰(zhàn)在人居環(huán)境整治行動中,給當地群眾、老黨員、退伍兵樹立了一個良好形象。
一路走來,矢志尊老扶貧
助人為樂,扶貧濟困,是吳志農一生踐行的信念。多年來,吳志農經常用微薄退休金,慰問或資助康港路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戶。
剛退休時,他發(fā)現(xiàn)??蹈劬蠢显鹤∮衅甙宋晃灞@先耍瑓侵巨r便把他們當成親人看待,平時經常上門看望他們,和他們聊家常問寒問暖,還為五保戶送衣送物,每到中秋春節(jié)還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吳蓬村有位名叫吳堪武的村民,長年生病,子女又多,生活很困難。吳志農知道后,多次去看望吳堪武,每次都將自己省吃儉用的退休金,全部送給他治病。同時,他多次搭車上縣城,向民政等部門反映情況,申請援助,全力幫助吳堪武一家渡過難關。
從退休到耄耆之年,一路走來,他也不記得幫助過多少人,但每次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都義無反顧。一天,鹽庭村朱叔的4歲孫子突發(fā)高燒,家里無人,病情危急,剛好路過的吳志農立即將孩子送到醫(yī)院,并墊付醫(yī)藥費用。由于送院搶救及時,小孩得以轉危為安,朱叔全家人感激涕零。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吳志農退伍不褪色,永葆軍人本色,一片熱血愛心灑向故鄉(xiāng),他的故事,在村民中廣為傳誦,深受大家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