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羅州街道人大工委迅速響應,組織人大代表“碼”上行動,在轄區(qū)內(nèi)各類重點場所大力推廣場所碼應用,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加“碼”。 (5月19日《湛江日報》)
在疫情防控的當下,掃碼、亮碼成了人們生活的日常。近日,廉江市羅州街道人大工委組織人大代表到各類重點場所大力推廣場所碼應用,引導進場人員主動配合掃碼“打卡”,是一次不錯的場所碼宣傳推廣活動。但結合日常生活實際,除了提升覆蓋面之外,場所碼應用更應充分考慮“一老一少”如何用起來的問題。
近段時間,經(jīng)過大力推廣,掃場所碼的場景越來越普遍。進小區(qū),掃場所碼;去醫(yī)院,掃場所碼;市場買菜超市購物,還是要掃場所碼碼……可以說,無“碼”寸步難行一點也不夸張。但對于“一老一小”等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來說,看似簡單的掃碼,有時卻成了一道無形的門檻。部分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該怎么辦?一些老年人雖然有智能手機,但因為不熟悉操作,讓后面排隊的人等得心焦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此外,沒有手機的未成年人單獨出行,同樣會遭遇無法掃碼的難題。
對于上述問題,5月16日湛江日報的一篇報道給出了的應對之策——經(jīng)營場所、公共場所以及各類重點場所的工作人員可以打開自己的“粵康碼”,使用“老幼助查”功能,實現(xiàn)“反向掃碼”,通過身份證信息查詢“一老一少”的健康狀態(tài)。辦法是有了,但在具體實踐中的效果又如何呢?如超市、市場等老年人常去的公共場所,又是否知道這個辦法呢?通過報道描述,我們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反向掃碼”的操作較之市民自己掃碼是麻煩一些的,因為要工作人員用自己的手機步步操作進入相關頁面,還要“按提示輸入查詢對象的姓名及身份證信息”。會不會有工作人員嫌麻煩,就“一刀切”不讓“一老一少”進入,又或者干脆“免掃碼”進入呢?另外,目前系統(tǒng)僅支持設置“場所碼”的場所檢測員實施“反向掃碼”,這意味著并非每一個檢查場所碼的工作人員都擁有“檢測員”的權限,當“檢測員”輪班或休假,那這“反向掃碼”是不是就會失效了呢?
一個多月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梅里斯區(qū)就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辦法:一方面將無智能手機的老人、孩子信息生成二維碼并制卡發(fā)放到個人;另一方面,掃碼程序提前安裝到公共場所值守人員的智能設備中,變“你掃我”為“我掃你”,這是真正做到了“反向掃碼”。這一做法很快就沖上了熱搜,叫好聲一片。有些問題看似很小,但對于特定群體來說卻是個大事。“數(shù)據(jù)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不光是技術革新的問題,更要考慮到人文關懷,考慮到民眾用不用得上、用不用得好。無論是齊齊哈爾的創(chuàng)新,又抑或是湛江日報報道中提到的辦法,與其說是技術層面的改造,不如說是服務理念的提升和服務措施的細化。制作成千上萬二維碼卡片并發(fā)放,對于一地而言當然比較繁瑣,但相較于給大家?guī)淼谋憷?、省下的時間,是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
希望公共場所在努力推廣場所碼的同時,也能夠照顧一下“一老一少”的難處,多為群眾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