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常說“斗米斤鹽”、“擔谷斤鹽”。自古以來,鹽便不是易得的生活必需品。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中國西南一些地方,鹽仍然非常缺乏,依靠馬幫販鹽。一塊鹽,窮人吊在廚房里,做飯的時候拿下來浸浸再拿出來,舍不得多放。食鹽歷來是“國之大寶”,更是歷代朝廷聚斂賦稅的渠道。它與鐵一樣,受朝廷統一管理。
?? 徐聞是廣東的重要海鹽產地之一,在該縣西南的一個岬角上,有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鹽場,當地百姓將鹽場稱為“海鹽角”。該岬角海風大,降雨少,溫度高,蒸發(fā)量大,海水含鹽濃度高,結晶鹽的質量好,產量高。當地鹽農用延續(xù)了整千年的原始生產方式生產海鹽,經過酷熱天氣和海風的幫助,將波濤變?yōu)榘籽?/p>
?? 現在進水和收鹽雖都用上水泵和機械收鹽,但制鹽過程并未有變化,即納潮——抽水——蓄水——低度蒸發(fā)池——中級蒸發(fā)池——高級蒸發(fā)池——結晶池——收鹽。
?? 南海海水鹽度有3度多(南海除河口地區(qū)外,表層鹽度年平均值為32.5‰~34.0‰),NaC1在鹽度達到25度以后逐漸結晶,而海鹽需要經過低度蒸發(fā)池、中級蒸發(fā)池、高級蒸發(fā)池三道程序的自然風干,歷經二十多道磨礪,海水才能結晶產鹽。
?? 海水在依次流經每幅曬水池時每次能將鹽度提高半度;經過中級蒸發(fā)池和高級蒸發(fā)池后,海水鹽分會達到25度,這時就稱做“制鹽的鹵水”。到了結晶池,鹽度達到27度時開始結晶產鹽。結晶時不斷從高級蒸發(fā)池里放水進來,鹽便一層層積累。
?? 一場大雨或者一場臺風就可以讓數日辛勞付之東流,臺風可以提前預知,但雨水難防,結晶池邊多有黑色的塑料薄膜,每逢大雨前,當地人便把薄膜展開,覆在近百米長數十米寬的結晶池上,防止雨水沖淡。雨前展開的薄膜一個接一個,非常壯觀。
在壯觀的鹽池前,望著辛勤鹽工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北宋柳永的《煮鹽歌》: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
年年春夏湖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風干日曝鹽味加,始灌潮波流成鹵。
鹵農鹽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
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
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yōu)檠?/p>
鏈接
????徐聞有著相當悠久的產鹽歷史,其發(fā)展經歷了由原始手工生產、手工機械生產到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過程?,F徐聞縣西南方的港頭、毛練村就是宋代國家鹽場——遞角場的遺址。徐聞縣角尾鄉(xiāng)燈樓角鹽場是廣東省重要的鹽業(yè)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