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水鄉(xiāng)瓜嶺村
廣州唯一建在水上的明清建筑民居----增城新塘瓜嶺村,雖經數(shù)百年滄桑,卻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南粵水鄉(xiāng)的歷史風貌。走進瓜嶺村,穿過現(xiàn)代小洋樓,是整齊的青磚青瓦、滄桑的麻石路面。村落周邊有大片果林、禾田,清溪流淌,一派安詳?shù)奶飯@風光。想尋訪古村落的朋友不要錯過啦!
花都炭步朗頭村--古意粵味濃
朗頭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是個有800多年歷史的建筑工藝精湛古老村莊,有不少古民居群,花都區(qū)將盡快保護和利用該古民居群,并結合其它古民居群,開發(fā)獨具特色的鄉(xiāng)間古村游,使保護和利用相輔相成。朗頭村分為朗東村、朗西村兩部分,是黃姓家族于南宋時期從南雄珠璣巷遷移到此地,立村已有800多年歷史。朗頭村主要以宗祠、書院為主,共有17座建筑物。民居的滴水、屋脊廣泛使用精妙絕倫的灰塑裝飾,麒麟、喜鵲、雙獅等圖案爭相斗艷。
游朗頭村必看
來到朗頭村,貞節(jié)牌坊不可不看。牌坊高約3米,正面門額陰刻著“升平人瑞”四個字,意為“太平盛世人壽極高”,橫額上款刻有“乾隆壬子年(1792年)季冬吉日”,下款刻有“一百零三歲黃卓篪建坊”,石額頂上還有陰刻“圣旨”,背面陽刻“百歲流芳”四字。這座牌坊是為朗頭村十一世祖(朗頭第五代)黃宗善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當年南??h令黃禎在30歲時染病身亡,而崔氏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皇帝親自下旨立碑紀念這位夫人。
從化神崗木棉村-- 一座十屋十空的古村落
木棉村,位于從化神崗鎮(zhèn),相傳由宋代謝氏建村。如今古村里所住的人家已經不多,有錢的、年輕的一輩都從老房子里搬出來,住到馬路對面的新房子里去了,或是在村子邊上的水泥樓里,整個木棉村中間一大片古建筑群成了一座空城,只有極少數(shù)舍不得離開的老人家,他們大都姓謝,大都依然留戀在那些有著太多回憶的舊房子里。
游木棉村必看
村中的五岳殿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從化文物志》記載,其建筑為宋朝風格,約一千年歷史,其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筑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村中另有宋清時古建筑約六七百間,皆保留原貌,可惜年久失修,多成殘垣。村中有古碼頭一個,為昔日船只經商往來之重地。村中環(huán)境清幽,民風淳樸,于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
三水大旗頭村--“鍋耳屋”里的舊時光
大旗頭村位于三水樂平鎮(zhèn),前身是北洋水師廣東提督鄭紹忠的家宅,當年慈禧太后大筆一揮,把用來救國的金錢用在了他的身上。所以有人說,大旗頭村是"老佛爺"的恩賜。
整個大旗頭村坐西向東,呈棋盤式布局;房屋密集整齊,街道縱橫交錯,四條直巷貫穿全村。據說每一條巷的巷口都曾裝有鐵閘,遇有盜匪時同時落下,整個村莊便成了一座堡壘。而巷間四通八達,很多樓宇都有天橋相通,外來者誤闖進來,會以為踏入了迷宮。
游大旗頭村必看
村內最值得玩味的,當數(shù)獨具嶺南特色的"鍋耳屋"。建于屋頂兩旁的"鍋耳",曾是舊時官帽上對耳的象征,又被稱作"鰲魚墻",有"獨占鰲頭"之意。除了象征意義,當火災發(fā)生時,"鍋耳"能阻止火勢向鄰近房屋蔓延。一對對的"鍋耳"交織起伏,遠觀令人驚嘆。
在村內街道的兩旁,每隔數(shù)米便有一個鑿空成銅錢形狀的小孔,這是當?shù)亟ㄖ挠忠惶厣?-小孔下面是可排水的暗渠,能抵抗洪澇災害的入侵,足見當時人們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