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2016年12月,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關勛強,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遂溪縣委書記鐘力,對遂溪縣紀委提出了建設孔子文化城青蓮湖百姓家范景點,寓廉政勵志教育于景的要求。為此,為了弘揚家庭美德、傳播良好家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愛國愛家、向上向善、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社會風尚,讓我市民間優(yōu)良傳統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樹立道德自信、推動湛江社會文明的正能量,最近,遂溪縣紀委、湛江日報社特聯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尋找湛江最美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故事”的活動,將從中尋找出優(yōu)秀作品,用于百姓家范景點建設。
本報從今天起,開設“百姓家范”專題版,陸續(xù)刊發(fā)全市各地各個氏族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方面的好故事,敬請垂注。
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提供線索、踴躍來稿。咨詢電話:7780968、3341233、18927622222。
王氏家規(guī)家訓摘要
●第一條:孝悌為百行之本,其有逆子傲弟棄親不顧,抗長不遜,觸父辱兄,顯干常紀,眾鳴之。祠堂痛責懲警,若再不悛,眾聞之,官以國法處。
●第五條:兄弟孤子,無依房親,力能存恤者收之撫養(yǎng)。倘不顧恤,聽其顛連流落,眾共責之。
●第七條:吾族詩書傳家,凡百余年,族中當以此為第一,相尚勤苦,延師教子,勿專以財利興家為計,致子弟粗魯不學,墮厥貽謀。
——摘自黃略村族譜《王氏家誡十條》
黃略村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家珍1 千年古村 英才輩出
黃略村位于遂溪縣黃略鎮(zhèn),南距市區(qū)約5公里,有北合、高碧、南新、塘口、新村和九東六個村委,全村約23000人。
2016年12月24日,對于該村村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黃略村王氏宗親代表、全國各地的從事農村研究的專家、學者紛紛趕來。全村載歌載舞,迎接千年慶典。
公元1016年,黃略村開基祖王瑜卜居于此,至2016年整整一千年。千年古村,悠悠千載,繁衍生息,人興族旺,綿綿不已。
王瑜,號月巖,聰穎勤奮,博學多才,宋太宗淳化年間考取進士,授翰林直學士。王瑜為官清正,光明磊落,秉性剛直,屢直諫政,被貶謫雷州府徐聞縣,仕十年。大中祥符丙辰年(公元1016年),以年老致仕告歸,途經遂溪縣黃略里(古稱),因羨黃略里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便卜居于此,開枝散葉,與遂溪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黃略村王氏宗祠
王瑜嚴于庭訓,教子有方,詩書傳家,翰墨流芳,英才輩出。王瑜六世孫王遂,考取宋理宗朝進士,并任御史,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黃略村崇文重教,以興學為樂,以耕讀為本,“公孫三代聯袂登歲貢”被傳為美談。王之翰自幼聰睿,安貧嗜學,廣交學友,吟詩作賦,文章尤俊,于明崇禎十一年榮登歲貢,任南昌府寧州司訓、鄱陽縣令等職。王之翰之子王工、孫王象微都學成名就,科舉揚名,分別榮登清順治辛丑歲貢和清康熙朝歲貢。明末清初,戰(zhàn)事不斷,民不聊生。王之翰不愿投靠清庭封官受爵,毅然回歸故里,教子育孫。
據黃略村王氏族譜記載,黃略村先賢在科舉考試中,高中進士、舉人、貢生等高科24名,還有增附生、廩生、庠生、國學、武監(jiān)等226名。榮受官宦中,有翰林、御史2名;有知府、教諭、訓導、縣令、千總等仕宦32名。此外,還有文、武職員16名,受朝廷各種封贈恩賜26名。
在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歷次斗爭中,黃略村更是英雄輩出。黃略村人民的抗法斗爭,是我國繼“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之后,又一抗擊外來侵略的壯舉。
據統計,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黃略村有19名村民壯烈犧牲而成為革命烈士。王福秋,曾任中共遂溪縣委委員、中共??悼h特派員,組織農民參加農會,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后來不幸被捕,受盡嚴刑拷打,威脅利誘,仍嚴守黨的秘密,最后壯烈犧牲。南路抗日游擊隊吳化大隊長王喬,革命“黎姐”王惠蓮,英雄姐妹花王素如、王素徽,榮獲中央軍委“獨立勛章”的王克,曾任湛江市市長的王國強,曾任廣東總工會常委的王戈木,曾任廣州文史館館長的王葵,教育家王錦金等等,他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作出積極的貢獻。
黃略人民抗法紀念雕塑
家珍2 傳世祖訓 教化育人
黃略村崇文重教,以耕讀為本,“延師教子、詩書傳家”。九世祖王吉立下《王氏家誡十條》,從人倫孝悌、恤孤濟貧、勤勞節(jié)儉、解除陋習等方面引導后裔立德、好學、修身、齊家。
黃略村王氏后裔將《王氏家誡十條》載入族譜,代代相傳,教子囑孫。
清代,雷州府科考場設在??悼h城,黃略王氏為照顧后代順利參加考試,特意在雷城修建“黃略會館”一座,凡到雷州參加考試的黃略村學子,均可免費進駐,以鼓勵王氏后輩積極向學,勤奮求知。此外,黃略村先祖為子孫讀書計,將宗祠辟為書院,命名為“潛移書院”,即寓意崇文重教,潛移默化,教化育人。1932年,黃略村在供奉九世祖王吉公的鄉(xiāng)賢公祠,創(chuàng)辦了石楊(又稱石陽)小學,意在紀念王吉(號石楊),也彰顯了黃略村王氏對崇文重教優(yōu)秀傳統薪火相傳。1942年,王克在王氏宗祠,又建起了戊戌中學。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黃略村逐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在既有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基礎上,成立村民自治組織——村務理事會,作為“兩委”之外的重要補充。村務理事會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與各村黨支部、村委會緊密配合下,共同維護黃略村穩(wěn)定繁榮和諧。
黃略古巷
曾經一段時間,黃略村出現不少癮君子,給社會治安帶來較大的壓力。為此,村理事會在黃略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的指導下,與村委會分工合作,配合公安部門,運用傳統的家規(guī)家訓對吸毒者進行教育,使吸毒者明白其行為對家庭的危害。此舉,得到村民的認可,不少村民主動向理事會提供吸毒者的信息,主動將吸毒的家人送到戒毒所進行戒毒。
經過整治,以及運用家規(guī)家訓進行教化,黃略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近年來,黃略村聲譽鵲起,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經濟發(fā)展,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穩(wěn)定,十里八鄉(xiāng)和睦相處。
一位外地老板捐款給黃略村教育基金會,其捐款的“奇葩”理由,讓黃略村教育基金會會長王光紹印象深刻,感慨萬千。
王光紹說:“這位老板和我村沒有沾親帶故,只因他的廠有來自黃略村的員工,那些員工在商量教育捐款的事情,碰巧被這位老板聽到了,于是拿出五萬元獻捐,并承諾以后每年捐五萬元。我問為何而捐,他說廠里的黃略村籍員工不論是說話做事都非常明禮懂理。您們抓這個(家規(guī)家訓教育)抓對了!這五萬元,值得捐!”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恤孤濟貧不僅寫在家誡中,也寫在黃略村人的心中。今年2月12日傍晚,村民王勝和家發(fā)生煤氣爆炸,房屋幾乎被毀,一家5口兩重傷、三輕傷。消息傳開,村民紛紛捐款,僅僅兩天就籌集到約28萬元,為王勝和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近日,由遂溪縣紀委、湛江日報社、嶺南師范學院派出代表組成的采訪團實地考察黃略村。
家珍3 尊師重教 光大家訓
今年8月23日晚,黃略村民相繼趕到祠堂前文化廣場,參加黃略村教育基金會2017年度捐款儀式暨獎學助學大會。
今年,黃略村莘莘學子再創(chuàng)佳績。王羅超考入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王麗穎考入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王耀民考入英國中央圣馬丁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王廣聰考入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王文君考上華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44名學子考上中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本科,32名學子考入湛江一中、湛江二中等重點中學。
黃略村教育基金會向他們分別頒發(fā)了10000元、5000元、3000元等多個標準的獎學金和榮譽證書,還為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優(yōu)良的9名學子頒發(fā)了助學獎金。
家譜中記載的家訓十條
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秉持“延師教子、詩書傳家”的祖訓,黃略村村民累世耕讀齊家,以教興村。明清兩代,黃略村私塾書院盈村,聞名高雷地區(qū)。如今,村民更是將黃略村尊師重教的傳統發(fā)揚光大,在戊戌中學、黃略中學、黃略中心小學、華封小學和九東小學等學校畢業(yè)的學子,紛紛成長為大學生、研究生。
黃略村十分重視教育投入,2014年利用推進教育創(chuàng)強的機會,戊戌中學和黃略中心小學兩所學校獲得捐資超過200萬元。
黃略村一直遵循先祖的“延師教子、詩書傳家”的家訓,尊師重教,發(fā)展教育,為激勵黃略子弟發(fā)奮讀書,2005年,王溪、王光和兩人帶頭捐款,成立黃略中心小學教育基金會,是遂溪縣成立較早的教育基金會。
2009年,該基金會進一步發(fā)展成為黃略村教育基金會,獎教獎學范圍從一所學校擴大至全村所有學校和學生。教育基金會將每筆善款都定時在鄉(xiāng)賢、宗親微信群內進行實時公示,接受監(jiān)督;此外,還專門聘請一位有會計資質的專業(yè)人員,負責財務,并由村委會派代表進行定期審核。值得一提的是,黃略村今年還創(chuàng)新了教育基金籌資方式,即以十年為一周期,號召捐贈者向基金會登記承諾十年捐贈意向,確定每年捐贈數額。目前,共有17位鄉(xiāng)賢、宗親認捐近700萬元,其中,王軍十年認捐200萬元,王曉春十年認捐100萬元。
此外,黃略村鄉(xiāng)賢王秋文自2011年起,以個人名義單獨為黃略村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頒獎,每年獎勵金額超過30萬元。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鄉(xiāng)賢的熱心支持鼓勵下,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近年來,黃略村人才輩出,2010年至2017年,黃略村籍共有234名子弟考上本科以上院校,395名子弟考上省、市、縣的重點中學。
嶺南師范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陳國威
專家點評
黃略村王氏祖訓深得人心
嶺南師范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陳國威
從文化角度言之,散落于我市各地的家規(guī)、家訓、家誡等都是一種價值觀,體現一個家庭、宗族的價值準則。黃略村,作為一個開基于宋代的古村落,一個富有儒學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也具有其獨特家誡,教誡民眾完善道德修養(yǎng),提升心靈層次,規(guī)范社會行徑,發(fā)展壯大村落社會。
目前所見到“王氏家誡十條”,載于《王氏族譜》“家誡”篇,是王氏九世祖王吉公于明正統期間所立。內容包括“孝弟(悌)為百行之本……”;“有惟薄不修,干倫敗化,貽玷家聲者,眾逐不許入祠?!保弧啊律训怪谜?,眾共正之”;“宗系不容紊亂……”;“吾族詩書傳家,凡百余年,族中當以此為第一,相尚勤苦,延師教子……”;“祖族中當以一脈相愛,勿為藏奸匿計,惡成樂敗……”等等。這些家誡內容,訓示、教誡族人孝悌有序、相親相愛、衣冠端正、詩書傳家、維護宗名等,是根據當時社會環(huán)境樹立的家誡,這里面自然有著一定的社會局限性內容,當然亦有可流傳千古的訓示。難能可貴的是,黃略村王氏族人從先祖立下的家誡中提煉出“延師教子、詩書傳家”作為祖訓,在整個黃略村傳承。正是在此祖訓熏陶下,一個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正在產生。捐資助教、尊重教師、獎勵學子、扶助困生等種種善舉已相繼出現。誠如該村理事會人員所言,“只要一個優(yōu)秀學子帶動三五個村中子弟向學讀書,這三五個子弟又各自帶動三五個弟弟妹妹,我就不相信黃略的社會風氣不好!我就不相信‘明理’風氣不在黃略產生!”
我們可以相信,隨著“延師教子、詩書傳家”祖訓的深入人心、落到細處,“包容、和諧、奮斗、發(fā)展”的目標一定能在遂溪黃略村實現!
?
尋找湛江最美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故事
主辦單位:遂溪縣紀委 湛江日報社
總 策 劃:謝 林 鄧宏森
本期采訪團成員:莫托夫 蘇國松 陳國威 張蔓莉 張鋒鋒 林川
本期主筆統籌:莫托夫 蘇國松 本期記者:文/張蔓莉 圖/張鋒鋒